用户:Cao awa/设定集/魔力:修订间差异

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
草awa留言 | 贡献
无编辑摘要
草awa留言 | 贡献
无编辑摘要
第1行:
''魔力''(mana)是一种与物理力交互的力,魔力运行于魔场(magic field或ψ场),它是一个复合规范场(composite gauge field),由ψ子(活化魔力粒子),具有内部对称性且与已知的夸克场(Q)、胶子场(G)、希格斯场(H)等有非零耦合常数。ψφ子的活化状态被称作φψ子,其场为φ场。
 
高[[wikipedia:偶极矩|偶极矩]]和多极距结构(大于500[[wikipedia:德拜|D]])有概率会诱导φ场向ψ场转变,越多极排列和偶极距越高的结构更容易诱导ψ场激活。同时,φ场和ψ场会在空间中流动,当ψ场依赖于生物结构(例如蛋白质)时,蛋白质周围的φ场结构会被ψ场干扰,进而有概率转变为ψ场。反之,ψ场也倾向于向超高偶极矩的蛋白转移,增加局部的场能,过高的场能会使ψ场对粒子注入魔力并使,在其对粒子注入能量后又会转变为φ场。
高极性(色荷不均匀性)结构会诱导φ场向ψ场转变,ψ场在对粒子注入能量后又会转变为φ场。
 
== 直接魔力注入 ==
第13行:
 
== 生物化学 ==
大部分生物都有一些高度保守的基因序列,这些序列表达的蛋白质三级结构会形成高偶位点,富含带电氨基酸(谷氨酸、精氨酸、酪氨酸等)、多极折叠结构的位点在一些情况下容易诱导φ场转变为ψ场。
 
在魔力中毒时,大量极性氨基酸的[[用户:cao_awa/设定集/ψ-诱导型极性蛋白|ψ-诱导型极性蛋白]]会让ψ场转移,自身被魔力的能量破坏后,内环境会相对恢复为以φ场效应为的状态。
 
=== 魔力中毒 ===
特定蛋白磷酸化诱导[[用户:cao_awa/设定集/魔力激活蛋白|魔力激活蛋白]]构象改变,越高的偶极距会导致越远距离的φ场和蛋白本身的φ场同时被激活为ψ场,远处激活具体的位置取决于蛋白的多极结构折叠的方向。
φ场和ψ场会在空间中流动,使用魔法时,激素、神经递质等因素诱导微观和宏观结构下φ场向ψ场转变,当ψ场依赖于生物结构(例如蛋白质)时,蛋白质周围的φ场结构会被ψ场干扰,进而有概率转变为ψ场。
 
=== 魔力中毒 ===
适当的魔法使用对生物结构的影响并不大,因为ψ场的激活或φ场的失活可能并不足以让色力管断裂,不大可能对生物结构产生可观的效应,但在大剂量魔力暴露时,ψ场的异常活跃可能导致蛋白质的肽键等连接断裂、二级结构塌缩,有时是危及生命的。
 
第25行 ⟶ 第26行:
大部分生物都会有一系列[[用户:cao_awa/设定集/ψ-诱导型极性蛋白|ψ-诱导型极性蛋白]]的基因序列,这些序列一般较不表达。
 
PIPPs具有极高偶极矩与ψ场亲和性,当[[用户:cao_awa/设定集/ψ-感应蛋白|ψ-感应蛋白]]被激活时,PIPPs的表达会被上调,极高的电荷不均匀性会使功能蛋白中的ψ场向PIPPs发生逆相转移,PIPPs会被ψ场的不稳定性破坏,随后ψ场转变为φ场,保护了功能蛋白的结构。
 
最后,PIPPs会通过肝脏的CYP450酶分解后排出或直接通过肾脏排出体外。